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勞動節對職業病的檢討

4月28日世界安全衛生日,5月1日國際勞動節,都是為了重視勞工福利的活動。勞工福利的根本是要確保勞工的生命及安全與健康,不能夠用金錢或利益來交換或犧牲。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勞工組織(ILO)首次在2016年共同估算有全球有190萬人死於工作相關的疾病和傷害。2000年至2016年職災死亡率雖然下降14%,但是過勞導致的心臟病和中風死亡人數都增加了41%和19%,這是社會心理因素的職業風險造成的全球職業病上升趨勢。 台灣職業病案件嚴重漏報,依據1997年3月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的世界主要國家職業災害統計報告,1993年英國職災死亡452人,職業病有8400件,台灣同年職災32581件,職業病只有19件。一般推測大多數的職業病都已併入全民健保的案件中。 防治職業病是雇主的法定責任,不應該由全民與雇主共同負擔防治費用,但是全民健保沒有積極防止漏報職業病,因此很多心臟病、中風、過勞症候群、腰酸背痛、肺部、呼吸道、矽肺症、皮膚病、腕道症候群、人因相關的職業病就難以確實申報。 勞動專家學者在勞動節期間常有建議如何防治職業傷害及職業病,整理歸納如下: A. 對於加強職業傷害防治部份: 1. 加強輔導中小企業建立有效的職業安全管理系統 2. 提供資源輔導中小企業購置及改善作業設施及環境安全 3. 強化高危險性及營造作業的專業能力以降低作業風險 4. 輔導監督及推動中小企業及個人、零工及外勞的作業安全 5. 輔導及推動各類機動車輛及吊掛機具的專業及安全 6. 加強及推動建立全產業的安全文化 B. 對於加強職業病防治部份: 1. 加強工業衛生、職業病醫學、流行病學的專業及研究 2. 與全民健保醫師密切合作加強職業病轉診及申報系統 3. 改善作業的職業病通報及統計系統 4. 改善落實作業環境測定及紀錄系統 5. 建立勞工健康與作業環境偵測結果整合分析系統 6. 強化預防過勞、輔導心理安全、 7. 改善職業病治療及復健復工系統 8. 改善職業病保險分類及理賠系統

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STOP經驗談 杜邦STOP計畫執行實務概論,作者:張慶麟,原稿參閱:Fire & Safety消防與防災科技雜誌, 1999年6月, page 134-141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從國際勞動節與母親節談女性權益 國際勞動節是因為美國勞工原來每日工作時間長達12至14小時,勞工團體於1886年5月1日舉行示威要求降低工時至8小時,勞資協調不成罷工造成15人死亡的流血慘案,史稱乾草事件。資本家在輿論壓力下逐漸同意「三八制」。1919年國際勞工組織 (ILO) 第一次大會通過公約,規定工作時間每日8小時,每年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母親節是美國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提出紀念默默奉獻的偉大母親們,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1908年西維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首先通過母親節,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天為法定母親節。 台灣勞動法令向來特別注重保護母性,但是保護母性最基本的產假,台灣勞工為8周56天,遠低於國際勞工組織於2000年的最低標準14周98天,面對台灣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方,連續三年已是人口負成長,台灣少42天產假不利於人口增加政策。 再者台灣女性就業率偏低,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逐年提升,高於義大利,與法國、日本及韓國相近,據亞太經合會2018年亞洲國家女性勞動參與率:越南73.2%,中國大陸60.9%,泰國、新加坡60.3%,韓國52.2%,臺灣51.1%,馬來西亞51%,印尼50.7%,日本50.4%,菲律賓49.8%。台灣女性就業偏低的原因與社會風氣與性別及產假歧視有關。 台灣勞動法令保護女性、母性的特別條款明文列舉禁止女性、母性從事礦坑、有害物質、危險的、重體力的14項作業,但是國際上亦有認為保護,同樣也等於限制了女性某些工作的機會,阻止及降低了女性的參與率。 除了上述的三項問題外,還有更多有關女性與老化勞動力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4. 人口出生降低70%的勞動規劃 5. 如何保持良好的作業生產力 6. 如何應對急遽老化的勞動力 7. 老化勞動力的安全與職業病 8. 老化勞動力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9. 如何安置老化勞動力與家庭 10. 勞工與軍公教勞動管理的分合
老闆不重視安全怎麼辦? 在上課時我常常碰到學員的問題是:「我的主管不重視安全,我的同事不重視安全,我推不動安全,怎麼辦?」我的回答是:「如何增進主管與員工的安全理念與意識,是工安人員的職責之一,工安人員必須能夠消除障礙,得到主管與員工的贊同,才能共同來改善安全,這是推動安全工作的基礎。」可惜現在考試與課程中較少詳細討論這樣問題與答案,難怪學員會提出這類的問題。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主管與員工不重視安全的原因,通常的原因不外是:1.認為安全根本沒有用,2.認為安全是浪費資源,3.認為安全越做越不安全,4.認為你的理想太高,現在時機還沒到,5.現在缺乏人力、財源、物資等沒辦法做,6.還有其他阻力。 工安人員面對這些問題,可以獨自或由團隊或由外界顧問來共同解決問題,但是一定要由主管共同參與來擬定改善計畫,才能改善邁向成功。具體的對策:1.根據安全數據及案例分析績效,2.證明有收益,3.用實例證明,4.自己有實績可以給主管信心,5.透過訓練與溝通建立主管與員工正確的觀念,6.與主管共同建立執行計畫。 其實在檢討上面的問題之前,安人員必須先檢討自己:我的專業能力夠嗎?我能分析不安全的原因與趨勢嗎?我有輔導主管的能力嗎?我能提供主管需要的資訊嗎?我不懂的地方會詢問主管、員工與顧問嗎?因為真正的安全是「動態的」與「恰恰好的」安全,我有偵測動態安全與恰恰好安全的資訊管道嗎?在此推介邱強先生的「危機處理聖經」和「零錯誤」兩本書,可供安全人員參考。 學員常常又會問:「如果我照上面的方法做了,可是老闆還是不支持安全怎麼辦?」這時候我就會回答:「因為老闆要關注的項目很多,安全衛生環保是他必須均衡處理的問題之一,老闆能夠做到今天,自有他的道理,除非你能說服他,否則必須遵從老闆的指示,因為是他要負擔最終的責任,不是你!」退到最後一步來說,如果你完全不能同意老闆的看法,按照企業倫理,你就只好辭職,去另謀發展了。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安全第一」還是「一樣重要」 張慶麟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工廠和工地掛著「安全第一,品質至上」的大看板或是海報,工人們看多、看久了陳腔濫調的口號,似乎麻木了,視而不見了。那麼「安全第一」到底對不對?要怎樣做才能做到「安全第一」呢?各單位有沒有針對這個問題提供訓練講解什麼是「安全第一」?怎樣做到「安全第一」呢? 我主編的杜邦安全訓練系列教材中的「安全原則」內說明:「安全」和「品質、生產、成本、員工關係」是「一樣重要」的。企業要生存當然要有產出,因此生產通常是首先發生的狀況,如果品質不好,價格太高沒人要,品質和成本當然重要,員工傷亡或者關係不好不合作,也無法好好生產,因此五大項目都是一樣重要的,缺一不可。現代已將廣義的安全擴充為安全衛生環保的要求,除了員工以外,消費者和社會大眾的支持都是很重要的,因此都必須做得「一樣的好」。 做得「一樣的好」並不是平均的放入一樣的人力與資源,而是要根據當時的需要調配。我剛進杜邦時外籍廠長天天帶著我到現場安全檢查,對,就是天天都去。想起來當時生產的技術與外銷都靠美國,而台灣當時女工多,工廠多,女工常常換工廠,短時間內可以從台灣頭做到台灣尾。我進入杜邦前一年統計有一件失能傷害和上百件輕傷,因此廠長唯一在意的就是「安全」。他前幾年都緊盯安全不放,投下了大量的資源,估計安全硬體改善高達原建廠費用四分之一,直到廠內安全事件降到零之後才慢慢放鬆。他雖然沒有宣傳「安全第一」,也沒有掛「安全第一」的牌子,可是大家都知道他是真心要「安全第一」的。 不過主管的業務報告向來都是先報告安全事項,各種活動及預算也是將安全事項排在最前面,這也是一種「安全第一」。那麼「安全第一」對不對呢?在杜邦最暢銷的「STOP安全觀察」主管教材內說明「打折扣原則」。因為人性溝通傳達資訊的打折扣遞減現象,最高主管如果只要求100分,那麼他的下層主管常常會打八折遞減,經過了三層主管後,標準就會降低到60分以下了。因此最高主管必須要求訂得很高超過120分,傳了三層主管後仍然可以維持60分以上。因此「安全第一」從人性觀點來看也是恰當的口號。 安全「一樣重要」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在疫情的管理政策上,因為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超過兩年,各國應對Covid-19的策略不外兩類:隔絕清零法和群體免疫法。各國領導人都在煩惱,到底人命重要?還是經濟發展重要?一方面隔絕法嚴重影響經濟活動,一方面人命關天不能草率開放。美國、日本、南韓都陸續解禁,上海也從6/1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的疫情從2020年以來到今年五月底,本土的病例已經破200萬,中南部六月初可能會到達高峰,疫情中心開設7處兒童大型施打站以提高兒童施打率,等等。台灣到底要何時開放?如何開放?都應該依據「一樣重要」考量台灣總成本、總死亡率來不斷滾動式的檢討開放規定。 再者大家都知道台灣勞工因為交通事故,車禍死亡的人數年年不斷的增加,也拉高了含交通事故的職災死亡率。我在上課時常常說車禍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戰爭、疫情死亡的總和,早已構成國安問題。但是問題在於:不斷增加驚人的交通事故到底是誰的責任?勞動部只管上下班的時段交通安全,其他時段歸交通部管,那麼誰要負責來改善交通安全來降低死亡率呢? 其實任何事情,包括安全管理在內,要管得好也不難,最重要的是要權責分明,每位主管的權力與責任的範圍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的權責範圍也很明確,但是又不能有互推責任、破壞合作的現象。今天的交通問題也是一樣,權責不清,問題就難以解決。美國的工傷及職災保險的規定就很明確,出了工廠大門就不是雇主或勞動部的責任了,建議相關單位列入考量。 我們面臨的勞工交通安全、廠區住家消防安全的基本生存權問題都有權責複雜不清的現象,因此安全水準停滯不前,只有從國家整體大範圍、高層次來檢討「一樣重要」的原則,才能將台灣的安全進展推進新的境界。就如同現在聯合國推動的17項SDG持續發展目標,我覺得可以分成四大領域來檢討改善,也是要依照「一樣重要」的原則來檢討,才能達到真正永續發展的目標。 SDG的四大領域 生存:1消除貧窮,2消除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6淨水及衛生 平等:5性別平權,10減少不平等,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環保:7可負擔的清潔能源,13氣候行動,14水域生態保護,15陸域生態保護 發展: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發展,9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11永續城鄉發展,12責任消費生產,17合作達成目標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安全標準與執行

安全事故不斷重複發生的原因就是因為:1. 真正原因沒有完全改善,2. 其他人不知道也沒改善,仍然重複發生。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找出真因徹底全面改善,建立標準或制度防止未來後代持續發生。

易經的精神:1. 簡易,2. 變易,3. 不易,確實可供安衛管理參考。安衛的做法也需要減少傷害與損失不易的目標,適合各種變易的場合,與眾人可行簡易的做法。恰當設計,活潑引人的封面可以更彰顯天地人本的安全文化內涵。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職業病的判定

腰酸背痛是否職病,有些狀況判斷確實不是像職災那麼明顯易判,需要充分的證據才能精確判定。但是首先身體有病痛是要確定,再者工安工衛人員必須建立適當的體健健檢制度,除了法定檢查項目和頻率之外,要請專家來一起研究是否要加上該職種特殊的身體危害部位檢查,及工作環境危害或污染源的檢測記錄資料,將來如果有疑問就有較為充分的健檢及污染危害測定資料可作為職業病判斷參考的可靠基準。